三叉神经痛中医治疗,面部三叉神经痛中医治疗?

大家好,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三叉神经痛中医治疗这个问题的知识,还有对于面部三叉神经痛中医治疗也是一样,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,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1中医如何有效治疗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属于中医面痛的范畴,临床可分为多种证型,治疗时根据辨证使用不同的 ***。1、活血化瘀法中医认为通则不痛,痛则不通,本法适用于瘀血阻络所致的三叉神经痛 。多用血府逐瘀汤加减,由川芎、当归、升麻、生地、地龙、甘草、赤芍、柴胡、红花、桔梗、全蝎、蜈蚣等药物组成 。2、补气活血法本法适用于气血不足,络脉空虚所致的三叉神经痛 。治宜补气活血佐以通络之法,多用大剂量八珍汤加阿胶、红花、桃仁、鸡血藤、全蝎、天麻治疗 。3、滋阴平肝法4、清肝利胆法本法适用于肝胆火盛,热邪随胆经上攻所致的三叉神经痛 。处方:生地、黄芩、大黄、僵蚕、龙胆草、泽泻、炒栀子、蜈蚣、当归、甘草、全蝎 。5、清胃泻火法素食辛辣厚味,或胃热素盛,致经脉郁滞不通而发生面部疼痛,治宜清胃泻火,通络止痛 。处方:煅石决明、石膏、大黄、白芷、川芎、升麻、全蝎、桔梗、蜈蚣随证加减治疗 。6、痰瘀同治法本法适用于瘀血挟痰浊所致的三叉神经痛 。处方:桃仁、生地、天麻、半夏、红花、全蝎、蜈蚣、僵蚕、木香、山甲珠、甘草 。三叉神经痛的治疗
2中医辨治三叉神经痛(面痛)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中老年人常发病,患者以40岁以上女性居多,单侧发病,右侧多见 。临床症状为在颊部、上唇、上牙龈和下唇、下牙龈等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无任何先兆,突然出现闪电式、短暂而剧烈的撕裂样、电灼样、刀割样或针刺样的反复疼痛,常伴有面部肌肉抽搐、流泪、流涎、面潮红、眼结膜充血等症状 。每次发作时间由数秒钟至数分钟多则半小时不等,症状骤然停止后无任何不适感 。
该病呈周期性发作 。随着病情的加重,间歇期愈来愈短,发作愈加频繁,久不得愈 。由于说话、刷牙或微风拂面时都会诱发痛作,经过一次次强烈的疼痛 ***,使患者精神异常紧张,使其不敢擦脸、进食,甚至连口水也不敢下咽,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。使用中药治疗该病,常可取得良好疗效 。
三叉神经痛属于中医“偏头痛”、“面痛”等范畴 。早在《黄帝内经》中就有类似本病的记载,如《灵枢·经脉》篇提到颔痛、颊痛、目外眦痛;《素问·缪刺论》有“齿唇寒痛”之症等 。后世医家对本病的征候特点有较细致的描绘和较深入的认识 。如《医林绳墨》谓:“亦有浮游之火,上攻头目或齿异不定而作痛者 。”阐述了其病机与症状 。《张氏医通》中云:“面痛……不能开口言语,手触之即痛 。”《证治准绳》还进一步加以分类曰:“面痛……暴痛多实,久痛多虚 。”《医学纲目》和《普济本事方》尚有面痛治验的记述,以上表明我国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证治已积累了一定经验 。中医学认为三叉神经痛是三阳经筋受邪所致 。古云:“巅顶之上,惟风可到 。”据本病疼痛发作的特点,与风邪者善行而数变的特性相似,并在治疗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 。明《景岳全书》曰:”凡诊头痛者,当先审久暂,次瓣表里.盖暂病者,必因邪气:久病者,必廉元气.以暂病言之,有表邪者,此风寒外邪于经也,治宜弥散,最忌升散,此治邪之法也.”
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,需遵循以下原则:新病,由外邪引起者,以疏风为主;久病,由痰火淤血所致者,以清热、涤痰、活血为主;疼痛既然是闭阻不通所致,因而在治疗上应以通经活络为主,并以此为原则;如因风邪引起者,宜疏风通络:因寒邪引起者,宜散寒温经:因热邪引起者,宜清热通络;因湿邪引起者,宜除湿通络;因气滞引起者,宜理气活血;因血瘀引起者,宜活血化淤等 。
【病因病机 】
三叉神经痛的病因,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为:一是外感风寒或风热,二是内伤七情、饮食或劳倦 。其病机可归纳如下:
1、风寒外袭
风寒侵犯阳明,风阳升发,易犯头面,而寒为阴邪,其性凝滞,致血脉收引,气血闭塞,而产生疼痛 。
2、胃热上攻
过食炙赙辛热之物,胃热偏盛,或外感风热,邪热犯胃,胃火熏蒸,循经上攻头面 。
3、肝火上炎
多因内伤七情,肝气郁结,郁而化火;或因肾阴不足,水不涵木,阴虚阳亢,肝胆之火升腾 。肝火循胃络上扰面颊而发病 。
4、痰瘀阻络
多因病程长久,脾虚运化失常,痰浊内盛,阻塞脉络;或久病入络人血,瘀血内阻,络脉不通,不通则痛 。

推荐阅读